以管窥豹 看寓言中的管理艺术
<p><br/> 目前管理寓言盛行,标志着空泛的说教总不如故事打动人心,也就是说在管理过程中和下属的沟通仅仅讲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和更要学会讲故事。以直销闻名的安利公司实际上就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p><p> <br/> <br/>《水煮三国》、《闲看水浒》、《孙悟空是个好员工》、《象青蛙一样思考》还有两年前的《谁动了我的奶酪》……都是比较流行的寓言。由于自己在外企时一直是职业“小恐龙”心态(见象青蛙一样思考),作为职业经理人的几年也经历了心理蜕变和蛹化的诸多过程,因此对故事中描述的情节深有感触,但是也存在诸多不同见解,在此与诸位朋友共勉。</p><p> 在《象青蛙一样思考》里,作者刻意的书写了中国特色。《象青蛙一样思考》和《水煮三国》不同,如果说《水煮三国》(以下简称“水”)是一本定位职业经理人和各层管理人员的道德读本——故事环境背景属于准职业有序化状态;那《象青蛙一样思考》(以下简称“思考”)就是哲学读本——故事很多内容都存在不同见解和处理方式,通过大量的案例阐述企业和团队、团队和个人发展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和解决办法,主角“老青蛙”的“泥潭管理哲学”(潜规则)无疑会给众多处于大团队的职业人士和高管带来全新的思维和思考。</p><p> 故事中的场景实际上就是我们职业生涯的一个缩影,总裁对员工的忠诚度最关心、总经理最希望自己的位置坐的稳当、部门经理既有野心但是最希望再下属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中层之间明争暗斗……职场的陷阱和圈套被表述的淋漓尽致,所以说《象青蛙一样思考》实际上是一个场景应用版本,而不仅是空洞的故事。</p><p> 在泥潭管理哲学的大原则下,青蛙们按照既定的方式生活,“潜规则”实际是最“正确”的规则,包括社会交往、公共关系、生活能力各层次的内容都能在这里得到表现,漠视这种规则的必然结果就是“自作聪明”,只有“难得糊涂”才可以“游刃有余”,使所有理想化的恐龙们郁闷不已。</p><p> “泥潭之中,只有青蛙最快乐!”老青蛙的话非常有道理,道理就在于“当我们暂时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积极乐观的面对环境是生活根本的意义”,所谓“泥潭哲学”,老青蛙是这样定义的——“它没有是非,不具价值,理论上的正常判断能力在这里派不上用场,是进亦忧,退亦忧,无论你如何努力或者是选择,都是一个错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泥潭实际就是青蛙的“奶酪站”,熟知环境的老青蛙自然会认为“足够的奶酪 可以吃一辈子了”,但是老青蛙绝对不是“坐吃山空”,他非常懂得如何规避风险,如何利用资源,甚至如何让别人为自己制造奶酪。老青蛙不是孙悟空,他的目的不是做个好员工,而是做个“和事老”,“合理的,不见得适用。适用的,才是最有效的”这样的理论实际上也是市场营销的真谛,也是为什么很多跨国大公司拥有最好的产品在国内反而经常失意的原因之一。</p><p> 被各个行业推崇备至的《谁动了我的奶酪》故事很短,甚至没有结尾,这样的悬念成为故事最吸引人的特色。</p><p>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任何故事都可以以市场经济的观点去剖析——《红楼梦》也罢,《水浒》也罢,《西游记》也罢,只要有团队就产生团队现象和团队文化,就可以产生诸多的关系和处理关系的方式,如果仅仅拿故事生搬硬套阐述现代管理艺术,我们说这是“媚俗文化”,真正的寓言都是来自生活的小故事,所有的心得体会也都和现实经历相关,故事性演绎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的思考,而不能作为所有行动的标准。所以说《孙悟空是个好员工》、《闲看水浒》这样的寓言算不上经典,流行话题而已。<br/></p>
页:
[1]